當秘書這兩年,最讓我感慨的是有很多父母會來電跟我抱怨,說他們的小孩都不參加教會活動,怎麼軟硬兼施說到嘴酸,他們的孩子就是一點都不為所動。常常是電話一來,希望我們能夠派員去當說客,讓他們的孩子能夠參加教會活動,不要整日遊手好閒,看起來生活空虛,不知道重心在哪。

通常我遇到這樣的父母,我都會耐心等他們聽完,然後給他們一些建議,例如先提高學生對於教會的刻版印象,讓他們先嘗試一些好玩的東西,讓他們知道其實信仰不是只有上教堂、不是只有繁複的禮儀、不是只有老人家跟神父修女。之後,我會大概跟這些心急的父母小聊一下,大概就能知道他們的孩子是什麼時候開始不進教堂。而大部分我聽到的,都是上了大學之後,在外唸書,也就天高皇帝遠,孩子做什麼父母也管不到。

這種例子聽多了,我忽然有點心酸。信仰,這在這些例子上,還是被現實打敗。信仰的重要性,已經被排序到不知道第幾名,遠遠的落後在學歷、成績、表現
這些選項後面。

在現在的社會裡,為了生活,有很多現實的東西,例如學歷。如果你沒有好的成績,就不會考上好的學校;你沒有好的學校,就沒有完備的教學資源可使用;如果你得不到較好的教學資源,那麼就沒辦法再提升自我實力;沒辦法提升自我實力,不論以後出社會或是要繼續唸書,都會是困難。所以,許多家長拼了命的讓孩子補習、上課、學這個學那個,考這個進修那個,光是只有學校的課程是不夠的,還要更多,更多。

有沒有錯?沒錯,情勢所逼,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。

時間就是這麼的多,一天就是只有
24小時,兩天只有48小時,並不會買菜送蔥的多送兩個小時給你。

所以所有的孩子周末都是忙碌的,在課業和信仰之間,很快的,信仰被排到後面去,變的不重要了。周末可以上課,可以進修,可以在排滿的課表中間稍事休息,但是,也可以不用上教堂。

國一國二正值判逆期,對於教堂那套古板的禮儀沒興趣,父母由著。國三要拼高中,補習都來不及,哪能去教堂。高一剛考上高中,輕鬆一點,父母由著。高二要進堂,已經沒有那個習慣了,而且是個小大人了,怎麼能逼著就範呢。高三更不用說,大學比去哪個堂重要,當然是以課業為重。直到上了大學,父母終於想說可以讓他們安心的上教堂了,可是卻是天高皇帝遠,管也管不著,或是已經是大人了,說不動了。已經六年沒有這樣的習慣,卻突然要習慣這種生活,也的確是難。信仰在某種程度上,也是一種習慣。

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。有些父母要上大學的孩子進堂,其實也不是要他們真的認識信仰,說穿了,只是因為太遙遠,沒辦法監控他們是不是會學壞,所以授權想藉由教會團體的力量規範孩子的行為。但一切為時已晚。

有時候我很同情這些學生,因為我常常會再他們身上看到一種無助,好像相信什麼,卻又什麼都不信,當他們遇到一些自己也無法掌握的的未知時,他們才會想到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好像信著一個神,但是在台灣這樣多神的宗教信仰環境裡,他們卻已經喪失分辨自己信仰的能力,然後遷就環境所給的訊息,信仰竟然也能中西合併,可以去寺裡求籤解籤,也可以去教堂參加彌撒祈禱。但是,卻什麼也不相信。

我一直覺得信仰在小時候是習慣,長大了才能慢慢了解信仰是什麼。有時候對於父母的一些想法和作法我會感覺到很不苟同。在過去,你們的行為就是顯示了信仰並不是最重要的,可是為什麼到了某個階段,它卻變成是最重要的呢?當你們在思考你們的孩子為什麼不進堂的同時,有沒有反省過,這是不是自己造成的呢?

我想,信仰這個問題,不是只發生在天主教,其他各個宗教應該都會有一樣的問題。不管是什麼樣的宗教,推廣勸人為善、愛己及人的,都是好宗教。宗教是個人的事,俗話說:「修行看個人」,究竟想要達到怎麼樣的信仰程度,總是要做出怎麼樣的付出。

對於孩子的信仰,還是從習慣開始吧!不然,也只能嘆氣說道:信不信,由你。

 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or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