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禮拜在諮商課程裡聽到,人都要「離開」父母和配偶合為一體,感觸頗深。沒想到,這麼這麼的快,二十幾年過去,我也即將面對要離開父母真正獨立的一天。雖然,不是完全的大義滅親、六親不認,但是卻代表了我即將切斷那個仰賴原生家庭養分的臍帶。我跟原本家庭的關係將重新開始,是否也表示,我跟所有朋友的關係都也會變的嶄新?

淑鈴姐提到的這個「離開」的意義,是很健康且正面的,過去凡是依賴父母的,都將開始獨自面對,進入婚姻生活之後,在父母、原生家庭與配偶、新生家庭之間,我必須學著將配偶、新生家庭放在第一考量。很殘酷,對不對?感覺起來好像是父母變的不重要了。其實不然,原生家庭走到今天也20幾年了,家庭中的文化、節奏都已經不會再有大變化,原生家庭對我們培育的責任也已經告一段落,是該讓我們學習自己築巢和飛翔的時候了,縱使父母對我們還是有擔心,也應該要放手讓我們自己學習生活。要陪我走一輩子的人是定鼎,而不是爸媽。這是一種關係的轉變,變的成熟又獨立,絲絲縷縷的繫著,卻不黏牙。

朋友的關係,好像也會因為雙雙對對,而有所改變。能不能用健康的「離開」關係詮釋呢?

學生時代女生很容易兩兩感情好的要命,當一方談起戀愛,另一方即使不是個同性戀,卻也會出現吃味的情緒變化。讓我想起”20、30、40”這部電影中的僑段,就算三個人都是好朋友,單身的一方也會因為莫名湧上的孤單而感到憤怒。誰的錯?都沒有錯,我想今天兩個女生角色互換,單身的那方依然會感到孤單。這是無可避免的,這也是需要學習的。學習一個生活、學習習慣孤單、學習自己找快樂、學習一個人的幸福。

我也曾經一個人過,我了解這種感覺。我也曾經一個人,跟著一對情侶出遠門玩耍過,要一個人走的確有點孤單,但是卻也輕鬆自在。20歲之前,我都一直是單身,我身邊沒有那個人,還不是活到20歲。就在最渴望愛情的青澀年代,我一直都是一個人啊,我會抱怨,但是也過的很好啊其實。

那時候的我,好像有點了解「離開」的意義。我知道我的好朋友在感情的某部分「離開」了我,她給了另一個人,但是她還是我的朋友,她會找我說心事、說她男朋友的壞習慣、說別人的八卦,我們還是會有時間一起逛街、一起喝下午茶,只是我要承認在好朋友心裡有一個最最重要的人,她會把一些很重要的東西給那個人,包括感情、包括時間、包括眼神望去的方向。有時候我必須一個回家、一個人吃飯、一個人唸書,不過沒關係,我們還是朋友。就是這樣。

婚姻之後呢?婚姻不比談戀愛,婚姻是一個家庭的事,可能真的可以陪伴好朋友的時間,變的更少了,會有更多瑣碎的事情要處理,沒法一天到晚都隨傳隨到,也不可能有很多的關懷跟注意力。我在許多已婚的朋友身上,都看到這些,他們有家庭聚會要參加、有小孩要照顧、有大小事情要處理,即使即使他們很想參加朋友的活動,都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覺。他們「離開」了朋友的團體,可是他們偶爾會回來,當他們回來,我們還是很快的可以找到很久以前的那個感覺,好像他們從來都沒有離開過。感覺的絲絲縷縷還是繫在他們跟我們這些朋友身上,只是我們要面對他們「離開」的事實。

然而「離開」是要發生以後,關係才會改變的嗎?我自己的感覺是倒不盡然。在準備進入婚姻的過程中,常常都會面臨”別人無法接受你要離開”的壓力。這不是不好,也許是這些人太喜歡你,他們習慣你一直都在,他們也都不會察覺其實他們的表現會是一種壓力的來源。

準備過程中是需要花很多很多的時間跟精力(還有金錢、心神)去和另一個人溝通協調的,在準備的兩個人都在調適即將離開原生家庭和父母,也和對方培養生活的默契,還有一些步入婚姻的程序(訂婚、結婚),如果這一切都順利無條件通過那也就罷了,偏偏這是一樁會常常讓兩個人發生大不愉快的過程。拿我當例子,我在跟定鼎上課的時候,常常會為了一點小事情鬧的非常不愉快,我好幾次都覺得我幹麻要結婚?加上失業經濟的壓力,生活上還有很多哩哩摳摳的事情,我開始注意保險、存錢、物價,我還要想想除了我跟定鼎的未來,我自己的計畫是什麼。坦白說,我已經沒有其他的精力,放在我的家人跟朋友身上。

我失去我的朋友跟家人了嗎?並沒有,我知道他們就是在那裡,我知道他們可能有他們的困難和心事,他們可能最近有遇到一些好玩有趣的事情,我們可以分享,只是我不直接參予了。就像過去的同班同學,你會知道某個人現在在做什麼,但是你已經不直接參予她現在的生活,偶爾問候和關心,等到見面的時候,過去相處的感覺會回來是一樣的。我想這就是「離開」真正的涵義吧!

有時候會很不想長大,因為我們要不斷不斷的改變,不斷不斷的去體會一些根本不想體會的事情,像是「離開」,像是「獨立」,像是「孤單」,這些都是長大要付出的代價。可是,如果人生再重來一次,我還是會選擇這些需要付出代價的路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or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