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還記得小時候,不論是下課、參加活動結束、放學,只要是需要等爸媽來接回家的,一律是等到天荒地老,常常是四點結束活動但爸媽五點才到,又或者是等到其他小朋友都走光了、活動中心鐵門都放下來了、坐在地板上屁股都麻了,老爸或老媽才姍姍來遲,我還記得每次我都會為了「怎麼等這麼久」這件事氣到不行。

最生氣的,莫過於「你不是已經說好了嗎?怎麼又這樣?」,這種「說到卻沒有做到」的感覺真的很不是滋味,也會覺得「你們大人怎麼可以這樣騙小孩」,一開始還會相信,久而久之,漸漸的也就「不那麼相信」,到了最後就變成「最好是這樣啦」,然後充耳不聞。直到當了媽媽以後,知道當爸媽的辛苦和蠟燭多頭燒,也才能了解當年爸媽也許有不得已的苦衷。

但也因為小時候那種被欺騙、失信的感覺深植心中,滋味很不好受,讓我現在想起來都還很不舒服,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,絕對不能當個欺騙孩子的媽媽。

說到的事情、答應的事情,就不能失信反悔,一定要做到,不管多麼小。做不到的事,決不要輕易承諾,就算孩子提出來,也要讓她知道媽媽做不到。做不到本來就不是甚麼丟臉的事情,爸媽又不是萬能,人生本來就有很多做不到的事。

平平一歲後理解力大大提升,也很有自己的主見,但表達能力還不足,常常很挫折、很生氣、不願意妥協、鬧脾氣。大部分的時候,我會平聲靜氣的告訴她「我們先來...,然後再....,...這是本來就要做的,不能不要的。」,其實好好地跟她說,她大都能夠理解並接受,但我也會記得我曾經承諾她的「先XX,再OO」,這個「OO」就是我的承諾,我一定會做到。

在做承諾之前,我會在腦袋裡再確認一下下,「這真的是等一下我會做到的喔」,然後才會對她說出口。
那些做不到的事情,我不輕言說出。這不太容易,需要練習,但習慣了也就好了。

而我也發現,這個對話的過程中,語氣和立場也是很重要的,用的不是哀求的語氣,那些「喔、唷、啦、呀、好不好」盡量減少,因為這並不是一個談判或協議,是一個告知,但也不用太強硬權威,有時候太強硬會造成孩子更抗拒。

而我更會延伸的要求一些親朋好友也盡量配合,例如大人很愛說「走,抱抱,帶你去玩/吃餅乾/看狗狗...」,正值愛玩好奇的年紀,平平都會答應給抱,若對方並沒有說到做到,我會婉言的說「咦,XX阿姨(稱謂),不是說要帶我去玩嗎」,然後請對方帶平平出去繞一下也好(對不熟的人我會跟著)。因為這種說法大都只是成年人想要展現自己很得孩子緣、滿足自己成就感的方式而已,並不是真的要帶孩子出去玩,大家都覺得只是逗孩子尋開心、沒甚麼大不了,但其實以我自己成長經驗來說,這真的很不開心,一點都不好玩,最後只會讓小孩失去對人的信任而已。

上次跟好友Teresa聊到這個話題,她也很貼心的提供了一個中肯的建議,「若不是真的要孩子做決定的事,就不要使用徵詢的語氣,例如:好不好、要不要」。這是「說到做到」的延伸,例如大人明明要孩子不要玩插座,其實直接告訴孩子「不可以玩插座」,就不要用「不要玩插座"好不好"?」,這樣問,孩子可以說不好嗎?站在孩子的觀點來看,大人明明就是問我好不好,為什麼我不能說不好呢?所以,已經是一個既定的規則,就用肯定句來說就好。

這對我來說有點困難,因為我已經把"好不好""要不要"當作口頭禪,最近正努力地改掉。平平爸也很同意這樣的作法,我們兩個都在一起努力著。

對我來說,說到做到真的很重要,我說「手再不拿開,我就要打手手」,我一定會做到。我說「吃完飯我們就來吃豆花」,我也一定會做到。

那種,大人真的可以信任的感覺太重要了,而我清楚地知道,這樣的信任感會一直延續到叛逆不安的青春期,而且有甚麼樣重大的影響。

教養啊~教養,是每個父母成長經驗的累積,也是一輩子的功課啊!

DSC07850.JPG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教養
    全站熱搜

    for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